365体育平台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沿江科创带建设

以沿江科创带为载体,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海安篇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3-11-02 字体:[ ]

10月24日,南通市政协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市沿江科创带领导小组执行副组长羌强带队赴海安高新区调研沿江科创带建设情况。在海安高新区,羌强一行考察参观了力鼎环保装备、飞亚化学、华蒂电梯、艾维希开特精密等科创项目、平台载体,并听取了沿江科创带建设工作的专题汇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翟玉英强调,要在结合自身产业实际、夯实科技创新基石的同时,强化与上海、苏州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创新合力,探索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新举措、新路径。

近年来,海安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战略定位,聚焦打造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积极策应沿江科创带建设,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表彰为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地区,在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列第13位。

一是突出抓好科技招商,着力集聚创新资源。海安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科技招商领导小组,吸纳科技镇长团、乡贤、商会等招商顾问,建立4支专业化科技招商队伍。完善“一把手亲自抓、一套作战图、一支专业队伍、一个督查考核办法、一系列活动”推进机制,实行“周通报、月点评、季考核”工作制度。先后编印区镇、园区科技招商工作动态32期,选派10名青年干部赴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及中关村等科技园挂职。组织赴深圳、上海、苏南等地开展科技招商系列活动51场,签约科创项目176个,形成大抓科创项目招引的浓厚氛围。前三季度,海安共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55个。海安高新区聚焦科技招商全生命周期服务,主动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当好创新生态的“护林员”和主动服务的“店小二”,持续为科创项目的成长壮大浇灌雨露、输送营养,积极承办“创客中国”等大型创新创业活动,引培人才项目14个,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家。

二是全面提升平台质效,持续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海安大力推进多层次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出台《支持产业研究院建设发展和提高产业研究院人才待遇工作意见》,积极探索“飞地合作、离岸孵化”模式,开辟优质科创项目孵化招引新路径,已初步形成众创空间(社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海安高新区推动落实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护航,园区内高创智谷科创园孵化器获国家级认定。同时,持续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培育力度,支持企业不断完善研发设施和条件。铁锚玻璃成立江苏省高性能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为国产大飞机、高铁等用高性能安全玻璃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三是全力保障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海安获批建设南通市金融赋能海安科技创新示范区,在苏中地区率先成立供应链金融公共平台、科技银行,组建总规模5亿元的科创基金,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海安英才天使投资基金,同步打出“苏科贷”“高企贷”“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组合拳,获评全省“苏科贷”绩效评价A类合作地区。近两年各类科技贷款总额近20亿元。海安高新区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第三批“创新积分制”实施单位,通过积分识别和有效发现机制,精准挖掘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出台《高新区科创项目招引实施意见》《高新区科技人才奖励政策》《高新区科创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等文件,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融圈进群”为方向,奋力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海安画卷。海安高新区以沿江科创带建设为抓手,借力长江经济带先进技术、高端人才、风投资金等创新创业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在苏南、上海等地合作设立离岸孵化器等飞地合作载体的招引新模式,系统布局“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形成“研发在外、生产销售在海安”的模式,促进两地创新要素的高效协同及流通。

海安跨江合作项目介绍

力鼎环保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注册资本500万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环保装备制造行业(污水治理)规范企业、江苏省瞪羚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江苏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江苏力鼎环保装备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定位为华东制造基地。公司位于南通市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元大道152号,一期生产厂房面积10,000多平方米,生产制造及检测装备齐全,可承担产品小试、中试、量产任务,产能充裕,是海安市重点引进的科创项目之一。

公司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员工人数240余人,下设2个制造子公司、1个检测子公司、10个县级项目运营分公司、6个省级分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0余项,其中核心发明专利19项,参与10余项国标或行标编制,获近10项管理体系认证,通过10多项环保产品资质认证,产品获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技术中心权威认证达国内领先水平。公司项目案例遍及全国500多个行政村5000多个自然村,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20多个省和海外10多个国家。细分领域排名江苏第一、全国前三。